作者: 焦同帥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1-10-28 09:54
走進鄄城縣閻什鎮申魏莊村林場,猶如進入了一幅美麗的畫卷,一棵棵法桐、垂柳、欒樹、楊樹等20余種樹木綠染層林,如同織就了一幅生態錦繡圖。
場長張立貴正穿梭林間,查看苗木長勢。林場有520畝,張立貴每天都要巡視一遍,哪片樹要落葉了、哪片樹生蟲了、哪片樹該施肥了,他都了如指掌。
“育林就像養孩子,看著小樹苗一天天長大成材,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開心。”張立貴說。
張立貴除了是場長,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——民間林長。身為民間林長,他不僅要以育林、護林為使命,還肩負著對轄區群眾進行林業法律法規義務宣傳、對轄內森林資源實施監管的擔子。
“管理好村里的綠色資源是我的職責,不僅是對村里負責,也是在踐行我返鄉的初心。” 張立貴說。
張立貴告訴記者,從他記事起,只要刮風村里就會“黃土漫天”。出村的道路因為沙土太多,自行車騎在上面直打滑,申魏莊村被外人戲稱為“沙窩村”。
1993年,為了能讓家人過上好日子,張立貴獨自一人到外地打拼。他先是在北京的一家材料市場做銷售,一做就是5年。1998年張立貴輾轉來到大連,與人合伙做環保材料。從銷售員到自己開工廠,期間,張立貴經歷了種種挫折,但是,他都堅持了下來,最終將工廠辦得風生水起。
那些年,張立貴常年在外地,和家人聚少離多。他無法在母親跟前行孝,也不能分擔妻子的重擔,孩子的成長他更是無從參與。每次想到這些,張立貴常常自責地徹夜難眠。
2003年,經過一番深思熟慮,張立貴放棄了在大連如日中天的生意,帶著家人一起到青島創業。憑借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,張立貴的公司慢慢地在青島扎下了根。
孩子長大后,張立貴便將公司交予孩子打理,自己有了更多的時間回老家。每次回村遇到刮風,依舊是他記憶中的模樣。
“防塵固沙要多種樹,但是樹木生長周期長,為了追求經濟效益,很少有人愿意種,這也能理解。” 張立貴說。
2018年,張立貴回家探親和村支書劉欽祥在一起聊天時,劉欽祥無意間提到讓張立貴回家種樹,本想著是一句玩笑話,張立貴卻一口答應了下來。
“這些年,雖然我一直在外地,但心里總想著能為家鄉人民做點事情。” 張立貴說。
在外辛苦打拼20多年,苦盡甘來卻要回家種地,張立貴的想法在家中掀起了軒然大波。
“家人怕我受罪,一開始都很反對,后來見我執意要做,也就默認了。” 張立貴說。
在村干部的幫助下,張立貴流轉了村里60余畝“沙窩地”種上了苗木。不懂種植技術他就到各地學習取經,線上線下與河南、河北、青島等地的林農朋友交流互動。他時常出入新華書店購買園藝書籍、穿梭農機部門購買管理器具……終于,張立貴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大道。近4年的時間,種植面積從60余畝發展到520畝,讓原本的“沙窩村”綠樹成蔭,告別了“塵土飛揚”。
說起這幾年的發展,張立貴告訴記者,縣自然資源管理局和閻什鎮黨委政府給他提供了很多幫助。林場澆水困難,鎮黨委政府組織人員在林場里打了4眼機井,并協調鎮供電所給林場通了電。
“縣自然資源局的同志經常到林場來,春天的時候多虧他們發現‘美國白蛾’并及時地進行了飛防,林場才避免了損失。” 張立貴說。
植樹造林、防風固沙是張立貴返鄉發展的初心,帶動群眾增收致富、助推鄉村振興是他今后的發展目標。張立貴告訴記者,他栽種的苗木屬于“大喬木”類,不僅可以防風固沙,而且前期可以林下種植,后期可以搞養殖。這樣一來,養殖和種植的收入就填補了苗木生長期的經濟空白。
記者 焦同帥 通訊員 劉永霞